15 1 月 『螞蟻資訊』為什麼要養螞蟻?
人們養動物的慾望,通常來自於與大自然連結的渴望,對於人們為什麼飼養寵物這個問題,我相信大家已經可以理解,但是近年來,不被大眾所理解的『異寵』,除了飼養的對象越來越『特殊』之外,飼養異寵的人口數也逐漸增加。 『異寵』從字面上來看,為奇異的寵物,其實任何再特殊的事情我認為也是有跡可循的,與眾不同的特殊性我相信就是一種因素之一。不過我認為異寵其實只是一個過渡期,因為異寵的定義上為什麼被認定為奇異的寵物,就是因為一般普羅大眾對這樣的寵物的想法是奇異的、特殊的,但一旦家家戶戶或身邊眾多的親朋好友都飼養或習以為常後,這樣的寵物便不再適合異寵這個名詞了。 台灣近幾年來,異寵這個詞,幾乎已讓人立刻的聯想到某些寵物,像是爬蟲與節肢動物如昆蟲、蜘蛛、蠍子等,我相信未來不管多少年後牠們還是一樣被視為異寵,因為我想世界上應該沒有再比這些更奇異的寵物了,一般人就算理解了也不盡然會想去飼養,應該說不盡然會理解這樣的飼養心態。 我自己就是一個飼養過許多異寵的人,而眾多令人無法理解的異寵當中,就屬『螞蟻』最為特殊,想必大家會想知道我是如何接觸並開始想要飼養螞蟻的,這就要從小開始說起了。 從我有印象開始,我就是在都市長大的,家裡最常看到的昆蟲,只有蚊子和蟑螂。家父是在三峽跟著哥哥一起在山上長大的,因此等我有能力走動與跑動時,家父每到假日就會帶著我前去三峽協助哥哥的農事,對於一個都市小孩,除了要忍受長途車程與山路之外,還要忍受當下一點都覺得沒有樂趣的山區環境,對我來說是一種煎熬,但漸漸地,自己開始找起了樂子,玩弄著我所看到的植物、昆蟲們,是我當時消耗時間 的方式,但後來家父開始帶我觀察他看到知道的昆蟲、動物,漸漸地引發了我的好奇心以及觀察慾,從原先的玩弄,變為靜靜地觀察甚至幫助昆蟲(比如說幫助無法翻身的金龜子翻身、替被蜘蛛網殘住的蝴蝶解圍等等);從不斷地排斥與甚至無所不用其極的吵鬧不想去山上,到每周最期待的去山上,我相信從那時開始,我愛上了大自然。在這樣的過程中,我每看到我有興趣想觀察的昆蟲,我就很想帶回去飼養,因為總覺得飼養才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去觀察,舉凡蚱蜢、蟋蟀、螽斯、螳螂、蟬、毛毛蟲、竹節蟲、金龜子、獨角仙、鍬形蟲、象鼻蟲、龍蝨等等路上水裡的昆蟲,我都飼養過,但唯獨一種昆蟲讓我苦惱,苦惱著如何帶回去飼養(無論是不知道怎麼帶、怎麼抓之外,就是怎麼讓父母同意了),就是螞蟻,螞蟻是我在不管任何環境下,幾乎都可以看的到的昆蟲,從原先玩弄牠們,到敬佩牠們的神奇與團結,一念之間的轉變,讓我曾經蹲在地上好幾個小時觀察螞蟻。。 人是這樣的,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,我想養螞蟻的慾望,隨著每次的觀察產生對螞蟻的好奇心增加是越來越強烈,但好不容易成功用密封罐蒐集起幾隻螞蟻後,終於偷偷的瞞著媽媽成功帶回家,但到家打開後看到的是一具一具的屍體,僅存的螞蟻以自己的餘力爬了出來,而後我免不了的是一陣責罰與毒打。最後隨著網路的崛起,我靠著一些資訊與不斷地嘗試和向曾經有飼養過的前輩們請教,正式開啟了我的螞蟻飼養之路。螞蟻是我從小到大從未改變過熱忱的昆蟲,並且隨著飼養經驗的增加與自身能力、想法上的成長與改變而更加對其熱衷,至今飼養經歷已有十餘年了,飼養過的種數不下50種,如今,我以精養為目的,對於各種螞蟻從頭開始到每個階段的變化,有著更深的體悟,現在的我,並不是養活就好,而是如何養得更好,並且計畫著自行繁殖螞蟻們,以避免採集所造成破壞生物的平衡,我相信或多或少會對其平衡造成些微影響。 至於為什麼我會對螞蟻有如此的熱忱,就要從牠本身的特性與我一路上所看到的一切去做說明。首先我們先來簡單認識一下螞蟻: 1.社會性昆蟲:所謂社會性昆蟲就是如同人類社會一般,會有一個群居一同發展的小社會,會有不同世代有『階級』的存在這個小型社會中,也就是多代同堂,並且彼此間會有社會性行為,一起照顧著下一代,彼此存活著就是為了同一個目標,就是可以擴大自己的群落,產出屬於自己後代的基因出去散播。而世界上僅有三種這樣的昆蟲,也就是螞蟻、蜜蜂與白蟻,論安全性、危害性與觀察性而言就屬螞蟻最為合適作為飼養對象。 2.種數龐大:世界上預估有一萬種以上的螞蟻存在著,台灣本島就有預估三百至四百種的螞蟻,可見其生態地位的重要性,又每一種螞蟻都有其體型、體色、特殊行為、居住環境、築巢型態、食性、特性、個性等等,而這些所反應出來的是演化上不同的機制與結果,讓你由衷地佩服這個大自然的美與奇妙。 針對以上兩個核心原因,我自己以我本身的觀點總結一句話來讓大家稍微對養螞蟻有點看法: 『享受觀察的樂趣,創造屬於自己的螞蟻帝國』。 以前的我,所產生飼養的慾望分為『觀察慾』與『創造慾』,『觀察慾』(或者可以說是求知慾)的起始為好奇或者是喜歡,並且在野外我們只能觀察到極少行為的螞蟻,像是覓食或搬家,但90%的行為都是在巢中進行,野外的巢中我們是無法觀察到的;而『創造慾』的起始就是觀察慾開始後想要帶回去飼養之後的創造,如動手準備飼養的巢與環境,如同養魚一樣,一個缸就可以養了,也可以加水草、造景、燈具等,目的就是讓自己看的開心、舒服,也讓自己所飼養的對象能夠相同的開心與舒服。 而為什麼螞蟻會引發觀察慾,因為牠神奇的社會性行為、特殊的行為模式,當你想了解無論人、動物、昆蟲在幹嘛時,就是利用觀察的方式來證實是否與自己當下所理解的相同。至今,我對於螞蟻神奇的行為與團結還是深感敬佩,並且不斷還有新的發現與體悟。 而如今的我,對於螞蟻飼養上有了新的想法,是在應用面上,我深深地相信著螞蟻身上有著許多值得人類發現的能力、功能或行為是可以應用在人類身上,等著人類去發現,舉例來說,螞蟻與蜜蜂同為社會性昆蟲,一樣具有天然的抗生素可以分泌用來保護蟻巢與卵幼受到細菌、黴菌、病毒的侵害,而天然的抗生素好處就是不會形成抗藥性;或者部分螞蟻也具有繭外皮,或許螞蟻的絲相對於蠶絲而言會有更好的利用價值;又或者作為食用或醫療上,能夠協助人們其他的方式獲取胺基酸、蛋白質或者改善疾病。而我一直都認為無論什麼研究,飼養都是基礎,因此我專研在飼養上,希望未來能夠有許多的跨界合作,透過不同專業領域與知識的合作,我相信一定能有更不得了的創新結果。 ...